加快立法与塑料污染治理 上海、浙江、河南、山西人大代表两会提案
1月23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在世博中心开幕。本次上海市两会期间,上海市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华理委员会主委,上海多介质环境催化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金龙围绕加强大学城周边交通建设以及分阶段禁止一次性非环保塑料制品,提出了两个提案。针对一次性非环保塑料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危害的问题,张金龙认为,上海实行塑料污染的防治已十余年,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问题仍比较显著,作为全国的一面旗帜,上海应禁止一次性非环保塑料制品。张金龙建议,应出台适用于未来的若干年的上海市禁止一次性非环保塑料的新方案,并加强新方案的宣传、推广、落实。考虑到全市的塑料制品的使用、生产的现状,需分阶段实施禁塑:一至两年内为第一阶段,实行部分禁塑,限制超市、农贸市场、邮政快递网点等场所一次性非降解塑料的使用,禁止包括外卖在内的餐饮行业使用一次性非降解餐具;两年以后为第二阶段,全面禁止一次性非环保塑料的使用,并对上海境内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相关生产企业进行筛选,引导环保合格的企业生产有可靠技术的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他强调,相关部门的监管需确保行动落实,对违规使用的单位拟订相应的惩罚措施。 “现在商场出售的塑料杯、塑料制品,有很多是伪降解塑料。”浙江省人大代表、科元控股集团董事长陶春风接受潮新闻采访时透露。今年省两会,他一共提了五个建议,其中一个便是“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加快可降解塑料的替代”。浙江省人大代表、科元控股集团董事长陶春风 受访者供图陶春风表示,塑料污染治理进入关键期,但他在调研中发现,相关政策在推动过程中仍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强制性法律法规少,行业内缺乏统一标准。”陶春风告诉记者,尽管近年来国家各部委,包括浙江省均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是缺乏配套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处罚措施,以及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政策落实效果不明显。同时,新老标准各自林立,没有进一步统一和更新,市场和消费者使用标准方面仍处于空白状态。不仅如此,多数现行标准仅为推荐性而非强制性,标准的刚性度不够。因此,陶春风建议,加快立法工作,促进相关政策落地;建立健全行业标准,打击伪劣降解制品。“比如由政府监管部门牵头行业协会,组织科研机构、行业内龙头企业等依托现有基础,共同修订更加全面的可降解塑料的强制性标准,并设立新老标准的过渡期限。”陶春风表示,同时持续完善统一标识和检测要求相关内容,搭建可降解塑料溯源平台,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实现对可降解塑料全生命周期的追溯,打击伪、劣降解产品,防止其对环境带来的二次伤害。陶春风还建议,加强政企联动,加快农村可降解地膜市场更替,“鼓励各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政企联动,实现企业让利、政府补贴、老百姓得实惠的模式,共同加强可降解地膜的推广。”陶春风说,浙江省委省政府可以统筹协调,加强督促落实,比如由省发改委联合生态环境厅、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成立“可降解推广办公室”,打通部门壁垒,形成合力。同时,将治塑目标达成情况列入省级环保督察重点检查项,设立红黑榜,对于有落实、有成效的地方政府进行专项表彰、奖励,对流于形式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陶春风最后的一条建议是“对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征收消费税”。同时,加强宣传普及力度,在消费端进行引导,提倡绿色购物,促使消费者形成环保的购物习惯,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减少不可降解制品的使用,降低不可降解制品的市场空间。
2024年河南省两会期间,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金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小平表示禁塑限塑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在河南省积极推进禁限塑政策的大背景下,贾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旨在促进该政策在全省范围内的有效落实。这些建议涵盖了宣传引导、示范引领、执法监管、本土产业发展、财政支持和产业链协同等多个方面。他建议,政府、媒体应通过多种渠道,如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电视、广播等,广泛宣传禁限塑政策的必要性和具体要求,提高公众对塑料制品危害和环保替代品优势的认识。特别要针对禁限塑名录中的11个品类,向公众普及如何识别可降解产品,并介绍目前具备生产条件的本土企业及其销售渠道。在示范引领方面,贾小平提出,政府应带头使用可降解产品,如在政府机关、机场、高铁、医院等公共场所强制推广使用可降解一次性制品。同时,对主动采用可降解产品的单位给予适当奖励和宣传支持,以树立榜样并引导社会消费习惯的改变。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方面,贾小平建议,加强全链条执法监管,覆盖生产、运输、仓储、批发、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并特别强调要严查源头违法行为。他提出建立健全联合执法及跨省协作机制,对违法企业和个人实施联合惩戒,并通过信用系统向社会公示。同时,贾小平呼吁做好“豫材豫用”,即优先使用河南省本土生产的可降解塑料制品。他认为,这不仅可以推动禁塑政策的落地实施,还能降低采购成本并促进本土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为此,政府要加大对本土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并鼓励上下游企业之间协同发展、资源共享。针对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贾小平建议,政府出台相关财政补贴政策,这些补贴可以根据生产量或销售量直接给予生产企业或销售企业,以减轻其经济压力并促进产品的市场推广。此外,他还建议,政府加大对生产企业研发费用的补助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改善生产工艺和优化原料配方,逐步降低生产成本。
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同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烘建议代表建议,要加快制定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壮大原平经开区生物全降解塑料项目,编制年度传统塑料替代比例任务、应用目标和要素保障措施,延伸可降解材料产业链发展。
完善可降解塑料产业链,鼓励传统塑料生产企业绿色转型。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引导企业与汽车、纺织、医疗、农资等头部企业合作,加快生物可降解塑料应用场景开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态友好型的创新产品、生产工艺,需要依托研究机构、重点企业,推进产学研联合攻关,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成效。完善闭环管理体系,建设垃圾堆肥处理设施,构建由政府、企业、民众共同参与的塑料制品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引导和扶持一批塑料制品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强化市场监督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倒卖一次性塑料制品等行为。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浪潮新闻 大河网 山西经济日报等